用一滴血就可以见证两者是不是直系亲属的关系?那么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?是否有科学依据呢?自己在家怎么做亲子鉴定呢?

血缘关系从古至今都是父母与子女的重要关系枢纽。古有“滴血认亲”,现有亲子鉴定。

用一滴血就可以见证两者是不是直系亲属的关系?

滴血认亲从三国时创立,一直被奉为圭臬,没有人怀疑。直到现代科技的发达才消失不见。
那么中国古代验血秘术 “滴血认亲”到底准不准!
在纪晓岚的《阅微草堂笔记》中就讲诉了这么一个故事:

山西有人把资产托付给弟弟后,外出经商,并娶妻生子。十多年后此人带着儿子回家,弟弟担心哥哥索还祖产,就诬蔑哥哥儿子是抱养的,不能继承祖产。吵到了官府,县长图省事用滴血验子,父子的血合在了一起,于是抽了弟弟一顿鞭子。弟弟不信,回家和自己儿子玩儿滴血,竟然不合!于是回复县长说:滴血不能证明血脉!邻人看不下去了,举报说:“县长你知道为什么他们父子俩血合不在一起吗?是因为啊,孩子是隔壁老王的!”于是弟弟的孩子和老王滴血验亲,却合上了。结果滴血没验出亲,验出顶绿帽子。(隔壁老王的由来)
在古装电视剧里,我们也常常能看到滴血认亲的画面:

在碗中盛清水,将两滴血滴入碗中,相融则为亲生,不融则没有血缘关系。

而这种滴血认亲一直沿用到宋代,并被收录到《洗冤集录》之中

在清朝更是被用作是刑侦手段。

而影视剧里最多的就是用“滴血认亲”这个方法,其实在古代还不止这一种方法。
“亲情法”— 凭借测试情感反应探求真情
《风俗通》中。曾任过汉宣帝丞相的黄霸进行亲子鉴定方法是:叫人把孩子抱到大堂上来,让妯娌俩抢孩子,谁抢到归谁。嫂子用力抢孩子,弟媳则怕弄伤孩子,表情悲伤。见到此景,黄霸作出了鉴定结论:孩子系弟媳妇所生。黄霸的理由很简单,“汝贪家财,固欲得儿,宁虑或有所伤乎?”在《北史·李崇传》和《疑狱集》中,都有古代司法亲子鉴定的经典案例。
“常理法”— 在常识常理中发现是与非
《宋史·李南公传》记载,李南公第一句问:“孩子几岁了?”前夫家回答,孩子9岁,女人则说孩子7岁;第二句,“孩子换齿了么?”女人说去年已换。就此,李南公认为孩子是前夫的血脉。李南公凭什么作出此鉴定结论?其依据是男孩子一般8岁换牙的常识,“男八岁而龀,尚何争?”意思是,男孩子8岁才换牙,你还争辩什么呢?《明史·鲁穆传》所记载的“儿似归产”案,也很有代表性。
“滴骨法”— 观察骨头沁血情况寻亲
三国时期的史学家谢承在其所撰的《会稽先贤传》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:一名叫陈业的人,哥哥渡海死了,陈业前去认尸。但一起死的有五六十人,尸体腐烂不堪,从外貌、体态上已无法辨认。陈业于是割臂流血,洒于骨上,观察其反应。其中有一具尸骨,在陈业的血滴上后,很快沁入骨内,其余皆流出。陈业据此认定,这具尸骸就是他哥哥的。在南朝的《梁书·豫章王萧综传》也有记载这一类的案例。
滴血认亲并没有科学依据。血液中含有很多成分,但其中很大的比例是水,所以血液滴入水中很快就会散开,也就是说任何人的血液都可以在水中相融,因此,用它来证明有无血缘关系没有科学依据。
现代科技发达,DNA亲子鉴定是非常简单就能判断出亲子关系,这也是最科学的方法,古代的那些办法都是没有一定的科学依据,准确性也不高,亲子鉴定关系一个家庭,因此不要盲目去试图寻找别的办法,应该相信科学。

科学小常识普及:
ABO血型共有6种基因型,由于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,表现型仅仅为四种:O、A、B和AB四种血型。
父母的血型与子女的血型可能并不一致,或同一对父母的兄弟姐妹的血型不相同,这是正常的现象,是ABO血型遗传的现象。ABO血型的遗传规律是:父母的一方是O型时不会产生AB型的子女;父母的一方是AB型时不会出现O型的子女;父母的血型为O型与AB型的配合时,子女的血型不是A型就是B型,子女不会与父母任何一方的血型相同。